算命能改運?真正改變命運其實另有方法!「催眠」及「家庭系統排列」才是必勝王道!
HarpersBazaar.com.hk
2019年8月
為了追趕大都市的生活節奏,每個人都在高壓中過活,表面上的社會繁榮,實際帶來一系列負面情緒的副產品,兩性關係、金錢、人際關係等是首當其衝的命題,於是我們四出尋求解決辦法,卻彷彿沒有一個方案絕對有效,從而讓人感到困惑和身心疲倦。一個惡性循環。不過在眾多為人熟悉的療癒手法例如大家熟悉的算命和塔羅牌外,其實還有一些我們較少接觸但治療效果更加顯著的治療模式,包括由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所創立的「家庭系列排列」,還有催眠治療等,今次 BAZAAR 就特意請來家庭系統排列導師兼美國(NGH)國家催眠師公會註冊發證導師 Karman Wong 來替大家解開我們的身心靈枷鎖。
「家庭系統排列」的原理
很多人在生活不同層面,都面對各式各樣的困擾和問題,但是苦無出路,所以他們或會說是命運的安排,天生下來便注定受苦之類的想法,的確非常無助,尤其當你嘗試過坊間某些治療而結果沒達預期後更會加倍失望並就此失去信心,那麼在治療師 Karman 的眼中,透過家排(家庭系列排列)及催眠到底可以被療癒和改善的範圍,是包含甚麼呢?「基本上各式各樣的關係、情緒或者行為等等……都可以處理到,例如家庭關係、兩性關係、同事關係、情緒困擾、金錢、壓力、成功等不同層面也可改善,讓他們進行修正及修復以上種種。」聽起來倒是容易,但到底所謂的家排是甚麼?它是如何運作?「這套工具源自德國,差不多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我們在人生中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其實統統都是受着自己原身家庭所影響,尤其是在童年,家人對我們的影響不管是正或負面均會在我們的大腦內一直存下紀錄,然後長大之後,即使表面上忘記,但那些事仍然影響至今。家排的功能就是替諮詢者找出他們擁有某些負面想法、信念和面對的困難,背後是受到與哪位家人之間的關係而產生,找出源頭,並找出解決的途徑,求得釋懷和處理,調整被干擾的家庭系統,讓愛重新流動。」Karman 又指「其實現在的量子物理學已有很多實驗去證明人的潛意識擁有很大的力量。
中國人有句話叫作『心想事成』,量子物理學就用了不同實驗去體現出人的想法與念力均有其看不到的力量所在,甚至可以將事物創造及吸引到自己生命中。例如,某人從小便討厭父親某種行為,長大後往往擁有同樣行為,或擁有相同特質的人總會在你生命中再次出現,所謂的吸引力法則也就是如此。所以,當我們的案主能夠釋懷從前相關的經歷之後,隨着心態轉向較良好的狀態外,實相也有機會變好,因為他散發出不一樣的能量,去創作不一樣的現實。」
「催眠」對生活問題的威力
根據 Karman 的引述,家排的強項是替人找出內心相關的糾結,至於幫助釋懷,催眠可說是這方面的強項。「由於受到電影、電視的影響,普遍的人都對催眠產生很多迷思,最普及的提問肯定是:催眠會否在人不知情下提取甚麼密碼或讓人失去意識等等,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在我接觸催眠與多年諮詢經驗所得,催眠其實是在一個非常清醒的情況下,讓人進入過去一些場景,一些案主過往不愉快的場景,去透過釋懷一些負面經歷,令他對生命產生一個全新的看法,或幫助放下某些讓他們困擾的情緒。催眠最強的地方就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改變情緒。」聽起來,家排與催眠同樣都是建基於俗世所謂的童年傷痛之上,透過釋懷在童年遺下的創傷而讓人得到療癒,然而 Karman 補充,催眠不只限於此:「催眠被運用的層次非常之闊,當然,要作較深度的療癒,肯定是利用催眠作童年回溯最見效,但其實只要一個人有正常的學習能力、一般的智力水平,就可以透過潛移默化令自己去改變一些固有的想法。
簡單而言,每天的廣告就是這樣的運作並薰陶大眾及植入訊息,所以催眠不單只可處理深層傷痛,亦可以更改大腦對事情的想法,使人變得更加積極和樂觀,同時可建立一些自我暗示,給人達成一些從沒想過自己可以達成的事,甚至改變習慣和身體機能等,例如是讓自己呼吸放慢、血壓降低,令緊張的精神狀態得以放鬆,這些都是催眠可以容易做到的事。」
看到「 愛」的重要性
當人遇到自己抗拒/排斥的事情,愛自然便會遞減。所以 Karman 指出催眠其中的一個重點是可讓人重新看到每個人背後的那份愛:「假設,某人很討厭自己母親的某種行為而被該附帶的情緒所影響,愛隨之而減少,而透過催眠,可以令人從多角度去觀看事件,甚至看到原來母親擁有那種行為的背後的難處、無奈和承受着沉重的痛所致,如此一來當事人可以看到對方的愛,重新釋懷事件。當你可以看到每個人背後那份愛,就是生命向好的開始。」
舒解及舒發
作為一個資深的情緒治療師,接觸大眾的機會比平常人多,Karman 看到近年都市人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其實只有一個。「所有的問題都是源自愛不足。我想人們越來越忽略愛的重要性,卻只專注於外在世界,我舉一個例子:現今都市人對成就有高度的追求,但有沒有想過當中的原因?一個人一定是自小非常缺乏被人看到他的能力、他的位置,長大後才會對成就如此渴求。你要知道當你缺乏/缺少才會去追求;或是自小習慣擁有優越的成積才會獲得父母的愛和讚賞這個生活模式,所以一是習慣『擁有』去支撐,一是害怕『匱乏』而去追求,兩者均源自愛不足所致。而我所指的『愛』絕非留於物質層面,而是父母與孩子真正的愛的交流。」